工作了几天,我便有了一点困惑。本来,职业教育并不复杂,也并不神秘。从课程构成来说,职业教育主要有三部分,即“文化课+技术课+实训课”,即有普教的文化课,只是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及普教。在此基础上,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向导,开设专业技术课。为了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岗位,职业教育还必须有另一个环节——实训。实训就是通过“校企结合”、“厂校合作”等方式,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,有条件和机会进行实践,一方面通过实践去学习、领悟和升华理论,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“职前培训”,让学生在未来能很好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。
缓解技工人才市场中的供需矛盾,为社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,这就是职业教育的责任和目标。正因为如此,很多职业学校在狠抓职业教育的同时,可能会忽略基础文化课的重要性。职业教育能让学生成为一名优秀工人,却不能保证学生成为一个和谐的人。那么,到底是成为和谐的人更重要,还是成为一名优秀工人更重要?我的回答是:成为和谐的人是基础,因而更重要。
爱因斯坦曾说:“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: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,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,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”,“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,通过专业教育,它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,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,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忱的感情,那是最根本的,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具有鲜明的辨别力,否则他——连同他的专业知识——就更象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,而不象一个和谐的人。”我以为,职业教育强调技术学习,本来就有让学生成为狗的趋向。若不足够重视文化课,学生真的会成为一条狗。这条狗可以加工机器部件,却不会处理家里的矛盾;这条狗可以迅速地焊接铁块,却不能很快地适应社会;这条狗可以设计电脑程序,却可能发明病毒程序去贻害社会………。狗,毕竟只是狗,跟和谐的人不可同日而语。
在基础教育里,教育目标只是升学。这种升学机制使普教已出现异化,学校里的所有工作都以分数至上,人文教育却无人问津,甚至被完全抛弃。这种不正常的教育,也有把学生变成狗的趋向——学生可能考高分,但不是和谐的人。因此,我们呼吁教育回归其本真状态,即教育第一,教学第二。
在新课程改革里,学校开始有了一点课程开发的自主权,国家对课程的主宰现象有所松动。一些学校搞起了职业教育,开设了大量的职业技术课程,这使得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界限模糊了起来。普通教育本来就已异化,如今又开设职业技术课,这使得学生的“狗化”现象更加明显和严重。
总之,无论是普教还是职教,都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。其中,最大的问题便是“教育第一,技术或分数第二”得不到落实,而这一沉疴又跟中国的社会体制有着密切联系。我只想说,无论是普教还是职教,本质上都是教育,二者有着相同的逻辑。人应该成为他自己,对社会有用的,同时又幸福的自己,而不只是一件好用的工具,或是一条受过训练的狗。
评论